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中国影子计划--访问民俗摄影家张韬先生



华县皮影是陕西大地上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简单,人数少,内容丰富,属于农耕时代农闲或农家婚丧嫁娶等日子的助兴表演。陕西省的土塬地貌限制住了塬上农民的交通行走,当时不发达的电网和电视网使他们缺乏现代的娱乐活动,于是,饭后天黑上演的灯影戏则是他们那个时候最好的消遣方式。清华大学实践队员在华县县城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接受调查154人中有125人观看皮影戏的形式为露天表演。[⑩]在当地的一些中年人心目中,皮影文化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皮影戏是浸润入血液的一种印记,他们植根于家乡的情感促使着他们为这门濒危的民间艺术苦苦奔走和呼喊着。
张韬是其中一位。张韬,男,1949年出生,甘肃人,因家庭出生原因在文革时期辗转落户至陕西华县。他心从民间艺术,民俗摄影是其专业,皮影文化则是至爱。张韬在华县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摄影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在华县,他有自己的影楼,住房、小车,过着宽裕的小康生活。但是,年近60的他却没有在儿女事业有成之际安享天伦之乐,对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热爱使他和华县皮影结下了30年的情缘。
张韬从事皮影宣传的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华县皮影艺人最早走出陕西,走入台湾便是基于张韬个人的努力。在那次的国际偶戏节上,华县皮影让诸多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爱好者感受到古老大地上传统戏剧的神奇魅力。此后,华县皮影逐步推向国际艺术界,在国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有张韬的宣传和努力。他除了帮华县艺人联系外出演习机会外,还利用自己的摄影专长,记录了一代代华县皮影艺人与影戏的生活。他想通过凝固的表情展示华县皮影面临的现状,以画册配故事的形式讲述艺人们的辛酸和血泪。
张韬说:“我不相信这么优秀的艺术会消失,皮影终究能救活的。”
同时,源于自己文化人的身份和对家乡艺术的热爱而加入到皮影保护行列的还有惠焕章。[11]这个更加年轻的华县人今年才44岁,拥有自己的广告和文化传播公司,推广经营陕西品牌。2003年和2004年,惠焕章把华县当时健在的皮影戏艺人请到西安,精选出27本戏和33个折子戏,录制成影像资料,为华县皮影保留了原始的历史资料。这些艺人走一个少一个,很多剧目和戏本便会随之消失,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只能进行这样的抢救性措施。“华县皮影是最好的,华县皮影最终会灭亡的。”惠焕章说,皮影的人物是不会灭亡的,但是,他认为“华县皮影千古流传的绝技,粗犷豪放的前声,眼花缭乱的签手,师法自然的乐器,它的演唱技巧,古老的音乐,自然的配合,表演的形式将来肯定会消亡的。”[12]这成为他对华县皮影抢救性拍摄的原因之一。

没有评论: